
對于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日前公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國乒乓球隊教練和隊員做出了回應。
2 月 11 日發布的WTT改革措施包括:取消WTT要求強制參賽,改為邀請制;為奧運冠軍頒發外卡;增加雙打項目獎金和總決賽獎金;WTT賽制升級。這次WTT系列改革措施,中國乒乓球隊教練和隊員做出了回應運動員擁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力平衡備戰全年賽事;雙打項目獎金的增加也解決了部分運動員雙打積極性的問題。

上海媒體《東方體育日報》對此進行了評價,改革看似大刀闊斧,實則暴露了職業乒乓球運動在商業化與運動員權益之間的撕裂。這場“以球員為本”的改革,更像是對輿論壓力的倉促回應,而非系統性破局。
這次改革是回應了樊振東、陳夢等奧運冠軍因強制參賽規則退賽的抗議,取消大滿貫強制參賽要求,讓部分選手可以暫時脫離WTT緊湊的賽事安排,但對于球員提出的“不參賽就罰款”“罰款過于嚴苛”等問題,WTT卻并未做出任何回應調整。

WTT商業運營與體育純粹性的博弈
觀眾對于WTT臨時改革回應并不買賬,要求WTT需要回應的實質問題:
1、2023年財務不透明,財務報表存疑;
2、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為何中國舉辦WTT比賽要政府撥款,而日韓不需要?
3、要求運動員強制給博彩廣告宣傳;
4、高額罰款問題,罰款條件實屬苛刻;
5、運動員肖像權問題,WTT強制要求運動員免費出售肖像權;
6、對于退出賽事的選手積分賦0問題,如林高遠家人去世退賽竟然被WTT世界乒聯積分賦0。

WTT對于球員一直以來的問題,并不是平等的溝通,而是選擇“自上而下”的審視。商業游戲里,球員從來不是主角,而是籌碼。WTT 若想在乒乓球領域實現長遠的成功,就必須正視并妥善解決這些內部矛盾。平衡商業運營與體育純粹性,優化權力架構以實現民主決策,協調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的關系,更要明白“以運動員為中心”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應當充分體現在規則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如何兼顧規則的剛性和柔性、硬度和溫度,考驗著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的智慧。
聲明:本文素材取自東方日報和微博評論,僅用于宣傳使用,如有侵權請后臺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