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終晉級18強賽,但顯然伊萬這一次的答卷完全不能讓媒體和球迷們滿意。帶隊的四場比賽交出1勝2平1負的成績單:對陣新加坡隊1勝1平、主場打平泰國、客場負于韓國。

本次國足晉級伊萬不是最大功臣
要說為什么,首先便是伊萬的固執,他太沉醉于自己的單后腰體系,導致國足2-2戰平新加坡隊、1-1戰平泰國隊,此后就徹底失去了提前出線的機會,而面臨最強的韓國隊時,才開始啟用雙后腰,這時已經太晚了,實力上的差距,無奈0-1敗下陣來。

其次是伊萬的用人問題,短短的一段時間,是他對中國球員們的“并不熟悉”,就拿主場和泰國隊的生死戰來說:謝文能打底座后腰、拜合拉木打8號位、韋世豪和費南多擔任的位置也不對......球員都打自己不習慣的位置,再加上很多球員在比賽中自身心態上的問題,致使球隊在比賽中無法發揮出多少戰斗力,踢得一團亂麻。
好在有一直不被看好的新加坡隊,憑借凡迪的一腳世界波、以及門將桑尼的11次撲救和補時階段拖延時間的一張黃牌。再加上前任主教練揚科維奇帶隊客場2-1拿下泰國隊,種種“buff疊加”,才讓國足在最終的戰績比較時占據了優勢,把國足撈了上來。
伊萬應該就此直接下課嘛
伊萬的四場比賽,防守端,在全部的比賽中都有丟球;進攻端,先不提新加坡隊,主場對陣泰國隊和客場面對韓國隊的比賽中都看不出任何套路。
再加上我們先前提到的伊萬存在的問題,應該讓他就此下課嘛?
想將“鍋”全部推給伊萬真的合理嗎?
顯然也是不合理的,看出來了伊萬并不了解中國足球,那么必然也逃離不了和中方教練團之間的配合問題,顯然此刻彼此之間連配合的基礎都沒有達成。
另一方面,人才選拔上其實伊萬已經做得很好了,這也是他帶隊的一些積極因素,而這次18強賽的舞臺,想來對國足來說除了出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圖,那就是“新老交替”,在伊萬帶隊的四場比賽中,像是謝文能、拜合拉木、高天意、徐皓陽、王振澳等多名年輕球員都完成了首秀。也是目前在吳曦和張琳梵這幾位,國足象征性的老球員們都已經逐漸淡出球隊時,亟需做的更替。

而年輕球員也需要更高質量的比賽來提升經驗。
所以晉級18強賽,無論接下來走到哪一步,我們都將多出幾場高強度的洲際比賽,能讓朱辰杰、拜合拉木和謝文能這樣的年輕一代在經驗方面不斷檔,讓更多球員有機會在國家隊的舞臺上證明自己;也能讓王大雷、武磊和顏駿凌這樣的老將多一次圓夢的機會,讓我們依舊將繼續走下去的機會握在手中。
所以不論結果如何,相信很多球迷還將繼續支持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