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冰雪場正成為國內許多少年的逐夢之地。尤其是自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以來,在“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感召下,國內的冰雪運動加快了“南展西擴東進”步伐,冰雪運動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落地開花。
冰球,是冬奧會參與人數最多的冰上集體項目,也是對抗激烈的“勇敢者游戲”。1月7日全國公映的《冰上時刻》,作為一部致敬北京冬奧會的影片,其拍攝歷時三年,跨越中國、俄羅斯、加拿大、瑞典等多地跟拍記錄。

由北京欣欣向陽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新銳青年導演劉漢祥執導的紀錄電影《冰上時刻》于1月7日與全國觀眾見面。作為一部講述親子共同成長、真實熱血的冰球紀錄電影,該片以更加人性化的角度描繪了北京冬奧會的大時代背景下,三位少年為了自己的冰球夢想,從而改變的成長藍圖。
66號于力凡、95號曲瑞晨、97號翟子男,逐漸成為了故事的主人公,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追夢冰雪。從稚子懵懂到少年初長,依然堅持踐行著自己的冰球夢想。而在這背后,他們的父母和家庭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孩子們再一次經歷了“成長”的快樂與陣痛。
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送給所有父母的一堂價值不菲的家庭教育課。

《冰上時刻》的拍攝緣起,來自一位孩子媽媽的大膽提議。這位媽媽之前看過劉漢祥拍的紀錄片,很喜歡。2017年,她7歲的兒子在冰球隊打冰球,她輾轉找到劉漢祥,問他能不能拍一部關于孩子打冰球的紀錄電影。
當時,劉漢祥即將為人父。作為一名年輕的父親,對即將面臨的孩子教育問題,他有很多困惑。他還不清楚到底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尋找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而拍攝關于孩子打冰球的過程,可以幫他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或許可以解決他心中的部分困惑。2018年,劉漢祥開始了紀錄電影《冰上時刻》的拍攝工作。

《冰上時刻》的整個拍攝,沒有腳本。團隊剛開始跟拍了六組孩子和家庭,在拍攝了一年左右的時候,考慮到家庭的配合度和孩子性格以及他們教育理念的差異,有的家庭希望孩子能夠打專業,有的家長覺得順其自然,也有家長決定送孩子出國到世界頂級的地方去打專業,最后確定了66號于力凡、95號曲瑞晨、97號翟子男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制片人徐秋麗說,導演最初設想找一個前鋒,一個后衛,還有一個守門員來拍攝,可以涵蓋冰球運動中的三個位置,但最后選擇的三個都是前鋒。導演劉漢祥覺得,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考慮到故事性,拍攝期間有的家庭會有很多安排,比如出國考察深造,他們動作多,沖突自然就多,故事性和可看性也會更強。

《冰上時刻》中出現了很多記錄冰球少年和家長日常生活狀態的場景,生動自然。有著多年紀錄片拍攝經驗的范立欣說,這就是要靠時間,“簡單的辦法就是耗”,這種觀察式紀錄片有一個術語叫“fly on the wall”,意思就是“墻上的蒼蠅”,攝影機要像墻上的蒼蠅一樣去靜靜地觀察這個世界,不參與和改變任何決策行為,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還原真實,捕捉到真實表象之下的那些故事。
2020年初疫情暴發,完全打亂了《冰上時刻》的拍攝計劃。范立欣表示,疫情確實給拍攝制造了很大的麻煩。疫情后,冰場有很長一段時間處于關門狀態,小朋友們不能訓練,就沒得拍,只能拍點兒家里的日常生活,但是團隊也不能經常去,還是要以防疫安全為主,那段時間拍的素材很少,停滯了好長一段時間,導演每天焦慮得不行。因為大家都不知道疫情會持續多久,還能不能重啟這個項目,如果一兩年后,可能這個故事就沒了,孩子們可能都不打冰球了。

劉漢祥最想通過電影表達的也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是雙向啟發,共同成長”。他的創作初衷也是出于對教育、對孩子和家長的好奇,他在家長們身上看到了孩子般的單純和快樂,也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頑強的拼搏精神。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用少年成長中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之間或濃烈或溫情的紐帶和關聯,同時展現了時代變化下人們觀念的進步和變革。《冰上時刻》于今日登陸全國院線,上映期恰逢寒假,非常適合家長跟孩子一起共同觀影。《冰上時刻》究竟如何在刻畫親子關系的同時找到成長中的共鳴和痛點,還請觀眾們拭目以待。